关于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选择走“革命”之路。孙中山何尝不想通过改良的办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孙中山本人曾经讲过:革命是万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不能一直革下去。所以他说:“吾因爱平和而愈爱革命,何也?革命、平和。两相对待;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败而已,苦痛而已。”这是孙中山先生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等革命者的革命初衷。
孙中山当然知道这样付出的代价和破坏会少些,当我们回到历史的真实情境,就会看到反清革命是必然的。孙中山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甲午战败后,国内兴起过维新派的上书、请愿风潮,寻求政治改良曾经成为社会主流。1894年的孙中山,思想上还很摇摆,处于革命与改良的十字路口。但通过上书李鸿章,通过清政府一个接一个的丧权辱国举动,孙中山看到清政府的腐败已经无可救药,意识到不推翻这样腐败的政府,是难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在和平改良的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孙中山才断然决然地起来革命。
有人说孙中山是只会革命,只知破坏,而不知建设。关于革命与建设的关系,孙中山对胡汉民说过几句很重要的话:“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如不存心建设,即不必破坏,更不必言革命。”因此,革命目的是为了实现现代化,那么反过来,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进行一场民主革命。19世纪末的最后五年,国内的社会思潮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特点。当时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要救国就必须推翻清王朝,而是寄希望于清王朝自身的改革维新,以举国之力与列强抗衡,走富国强兵的道路。
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有名言说,“公民们,你们期望一场没有革命的革命吗?”。在和平改良的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不允许你慢慢来的情况下,孙中山才断然决然地起来革命。因此,革命党人走上革命道路是被迫无奈的,孙中山如此,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等大批知识精英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都是鉴于清政府之腐败无能而被迫以革命的方式挽救中国危亡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孙中山一度认为,现在革命成功了,应该可以进行和平建设了。他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许多设想都是在民国初年搞的。他与袁世凯说会谈时说,希望你当了大总统,十年之内可以练十万兵;我在十年之内能够造出二十万里铁路。说明此时孙中山是真想搞现代化建设的。
对于革命,二十世纪初的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尽管并不赞成革命,但对革命的情势又有充分的同情之理解。代表人物胡适就认为,只要政府不许爱国志士以和平手段改造国家,夺其言论自由,绝其生路,逐之国门之外,那么,对方则舍激烈手段别无他道。也就是说,政府手段一日不改,革命则终不能免。韩寒说的国民素质低问题,孙中山当年也有人曾质疑,但他说:“勿谓我国民无理想之资,勿谓我国民无进取之气,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
尽管过去了一百年,但很多今人迷惑的问题,都可以在孙中山那里找到答案。例如有人说中国人团结不起来,孙中山解释原因:“中国四万万之众等于一盘散沙,此岂天生而然耶?实异族之专制有以致之也。在满清之世,聚会有禁,文字成狱,偶语弃市,是人民之聚会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皆已削夺净尽,至二百六十余年之久。种族不至灭绝亦云幸矣,岂复能期其人心固结、群力发扬耶!”同时,孙中山强调要靠人伦宗族来恢复中华:“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再然后才是国族。这种组. 织一级一级的放大,有条不紊,大小结构的关系当中是很实在的,如果用宗族为单位,改良当中的组织,再联合成国族,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当然容易联络得多。”(文/风青杨)
作者:风青杨 微博:http://weibo.com/youyou52011
评论